中國當代十大名醫 中國當代十大頂級名醫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名醫是哪幾位,各自的簡介?
中國古代名醫很多,下面介紹一下自己認為的中國古代十大名醫。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む|(今河北任丘)人,戰國時代名醫。精于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病,尤其擅長針灸、方藥綜合治療技術,被尊為醫祖。晉代葛洪稱他為“治疾之圣”。
華佗(約145-208年),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東漢末杰出醫學家。精曉內、外、婦、兒、針灸等科,尤其精于外科、針灸。被后人稱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著有《青囊書》、《枕中灸刺經》等多種醫書,可惜均佚。
張仲景(約150—219年),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和鎮平縣一帶)人。所著《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被后人尊稱為醫圣。
王叔和,生卒、里籍、為官等史跡說法不一。生卒約為201—280年,山東高平(今山東省鄒城)人,魏太醫令。他整理《傷寒雜病論》,對保存古代醫學文獻做出貢獻;著述《脈經》,使古代脈學系統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脈學專著。
皇甫謐(215—282年),安定朝那(今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人。所作《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被譽為“針灸鼻祖”。
葛洪(283—363年)東晉醫藥學家、養生學家。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著有《肘后備急方》《抱樸子·內外篇》《金匱藥方》等。
孫思邈(581—682),唐京兆華原(今陜西耀區)人。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福祿論》《攝生真錄》《枕中素書》《醫家要妙》等。后人尊為“藥王”。
錢乙(約l032—1113年),北宋著名兒科學家。鄆州(今山東東平)人。著作有《傷寒論發微》5卷,《嬰孺論》100篇,《錢氏小兒方》8卷,《小兒藥證直訣》3卷。后一種僅存,其他均佚。
朱震亨(1281─1358年),元代著名的醫學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市)人。著有《局方發揮》《格致余論》《本草衍義補遺》《傷寒論辨》和《外科精要發揮》等,現僅存前三書。經門人整理的著作有《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脈因證治》和《金匱鉤玄》等。
李時珍(1518—1593),明代杰出的醫藥學家和科學家。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人,歷經27年,三易其稿,完成巨著《本草綱目》,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書,另有《五臟圖論》《命門考》等,已佚。
你認為的中國古代名醫還有誰請補充。
我國近現代出了哪些名醫?
我國近代四大名醫之首施今墨先生,汪逢春唐宗海江南名醫程門雪蕭龍友岳美中任應秋關幼波張錫純萊垍頭條
我國近代四大名醫之首施今墨先生,汪逢春唐宗海江南名醫程門雪蕭龍友岳美中任應秋關幼波張錫純
盤點中國歷史上十大名醫:除了扁鵲華佗還有誰?
扁鵲、華佗《青囊經》、孫思邈《千金方》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李時珍《本草綱目》醫術倒是挺多:《黃帝內經》《神農百草經》《金匱要略》等萊垍頭條
當代中國的十大著名中醫是誰?
中國地域遼闊,名醫如林,至今沒有一個全國性的權威機構來評判中醫的綜合水平。各中醫院校,各中醫醫院,甚至于民間,均有著名中醫,何來當代十大著名中醫?誰來認定? 萊垍頭條
中國歷史上的主要學派和代表醫家?
中醫學是中國5000年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獨特的基礎理論體系在2000多年前已具雛形,在長期的臨證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和獨特的治療方法,并產生了近萬種醫藥書籍,建立了一系列醫事管理和醫學教育制度。受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哲學思想、科學技術以及醫療中的新問題的影響,中國傳統醫學的發展有著獨特的經歷和內在規律。從漢代到清代,中醫學的七大流派,清晰的展示出中醫發展、演變、日臻完善的軌跡。萊垍頭條
一、傷寒學派垍頭條萊
從晉唐至宋元明清,傷寒學派研究者如云,歷代不衰,各展所長,形成了時間最長,醫家眾多,影響最大,學術昌盛。其中代表人物為東漢時期的醫學名家張仲景,南陽郡涅陽人。年輕時是從同郡張伯祖。經過多年鉆研和臨床實踐,留下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辯證論治的基礎,專門探討傷寒雜病的診療規律,收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頭條萊垍
二、寒涼學派萊垍頭條
又稱河間派,主攻火熱病機,提出“六七皆從火化”之說,創“火熱論”,療疾多用寒涼藥物。不僅對中醫病機理論的提高做了很大貢獻,并對后世創立溫病學說大有啟迪。萊垍頭條
三、攻邪學派垍頭條萊
攻邪學派是金元時期另一學派,代表人物張從正,字子和,號戴人。是金元四大名醫之首。萊垍頭條
張從正在《內經》《傷寒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認為天地各有六氣,人有六味,一旦太過,都可以變成邪氣,導致人體上、中、下三部發生病變,稱為“天、地、人三邪”,主張采用并豐富了汗、吐、下三法,擴大了三法的治療范,偏重攻法。故得名“攻邪學派”萊垍頭條
四、補土學派萊垍頭條
李杲,字明之。晚年自號東桓老人,也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認為“人以胃氣為本”獨重后天脾胃,創作巨作“脾胃論”,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之中,脾胃屬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學說也被稱為“補土派”。萊垍頭條
《脾胃論》全書由醫論38篇,方論63篇組成,分為上、中、下三卷。 上卷分別闡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變化,及在發病學上的認識意義。中卷就氣《脾胃論》運衰旺、飲食勞倦熱中證等專題作進一步闡發,并譯述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等補脾胃諸方的主治應用、加減配伍。下卷著重論述脾胃虛損與其他臟腑、九竅的關系,以治療飲食傷脾等證諸方、有關治驗。萊垍頭條
?五、滋陰學派萊垍頭條
到了明代。薛已等諸醫家重視命門水火的研究,探討臟腑病機逐漸側重于虛損病癥,形成了善用溫補的特點。條萊垍頭
薛已字新甫,號立齋,出生于醫生家庭。初為殤醫(外科醫生),后以內科馳名。主要學術思想是以人體脾胃命門為主,強調真陰真陽的不足,謂“真精合而人生,是人亦借脾土而生”并以溫補取效,從此開創溫補學派。主張治病必求于本,臨證治療常用古方,其變化加減也只在一兩味之間,但療效顯著。強調整體觀念,以氣血為綱,補氣益血活血,創傷科內治法而成為整體派。萊垍頭條
七、溫病學派頭條萊垍
吳有性,字又可。明末清初傳染病學家。萊垍頭條
明代末年,瘟疫流行,當時流行的一些疾病,用傷寒論學說加以論證,其收效很不理想。以吳有性為開創,葉天士,吳瑭為中堅的醫家,對外感熱病的治療規律進行了大膽探索,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推究病院,對癘氣說有了嶄新的想法,并逐漸形成了一套溫病熱病的論治理論,起到了很好的療效,并結合自身經驗整理成《瘟疫論》一書,對傳染病治療進行了很好的補充作用。萊垍頭條
這七大醫學流派,成為祖國醫學發展進程中的主要鏈條與脈絡,清晰地向我們展示了中醫發展、演變、日臻完善的軌跡。至于歷史上的眾多醫家,其中包括那些名垂青史的歷代名醫,技藝高超,著述頗豐,但未有明顯的學派傾向,亦不失為醫界星空的一顆顆璀璨明星。中醫流派是歷史的產物,是寶貴的遺產,值得我們醫界后人萬分珍視。半個多世紀以來,學院教育以規范化、標準化的模式,基本上取代了沿襲數千年的師徒授受,而成為培養當代中醫人才的主要途徑,數以萬計的學院派,成了中醫界的主力軍,這是中醫事業和教育的一大飛躍。萊垍頭條
但是中醫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臨床實踐與經驗的積累,要靠醫生的醫療水平與能力。因此,在培養共性的同時,要更注重培養和發展醫者的個性。對不同流派的繼承和實踐,是造就特色中醫的重要方式,也是繁榮中醫學術,倡導百家爭鳴,豐富中醫內涵,呈現中醫生機的有力保障。萊垍頭條
發布于:2022-06-13,除非注明,否則均為
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