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的或是什么意思 或曰是什么意思
在農村,墓碑上的“故、顯、考、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區別嗎?
古往今來,生老病死是人之常事。
為了表達對逝者的懷念,立墓是必須;然后刻上墓碑文,以示尊重。
墓碑文上一般刻記死者的姓名、籍貫、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與死者的關系。
寫碑文是對逝者充滿敬意和感情。
或許在農村,墓碑刻字沒有那么復雜,但也是有講究。
來人世走一遭,經歷生老病死或意外降臨死亡的,終是歸落塵土。
墓碑多是是豎放或者平放在墳墓前的石碑,上面篆刻墓主信息。
而在農村的墓碑刻字多見“故、顯、考、妣”這幾個字,那么它們是分別什么意思呢?
且聽有書君娓娓道來吧。
一、“故”
故的代表的意思有很多,但在這里說的就是故去,去世/過世的意思。
故字通常處于墓碑的正首方,代表了子女或者后代們對先輩的紀念。
雖然現在很多地方禁止土葬,但還有一些地方或者農村依舊保留了土葬的方式。
在農村地區來說,這些應該已久的不成文的習俗,很多年輕人可能都不太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但是村里的很多老人應該是知道的。
再者故字在農村的墓碑上多常見。
二、“顯”
墓碑刻字里,說到顯,就不得不說下與之有關系的先字了。
墓碑上的先字用的比顯字偏多一點。
這二字讀音相差不大,但使用條件是相差甚大。
有的地方,假如父母其中一人去世了,就會用先字,兩位都去世了才用顯字。
顯還有帶有顯赫的意味,是稱贊。而先就是一種尊稱。
當然不同地方,說法也不太一樣。
顯和先的存在最大區別。
用顯的話,要求已故之人的上一輩沒有親人了,包括父母、岳父母,此時他是輩分最高的人,而且下面還必須有子孫后代,這種情況下會用顯。
而先的話簡單很多,它沒有太多要求,沒滿足顯的條件的就可以。
比如在已故之人的上一輩還有人活著,或者沒有子孫都可以先。
所以顯和先對比中,顯的條件還是需要有一定要求的。
三、“考與妣”
考和妣其實是要放在一起用的。
先考指的是去世的父親,說的是兒子或者女兒給自己的父親立的碑。而先妣就是去世的母親,說的是兒子或者女兒給自己的母親立的碑。
再者,考妣在古代時,也用作對父母的一種稱呼。
只不過是隨著歷史的前進、時間的推移,最后自然而然的成了去世父母得專用。
還有一點,考在古代還屬于是五福之一呢。
其實,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他們自己特殊的講究,雖然盡不相同,但都是在尊重逝者和懷念逝者罷了。
“死者為大”,生者愿讓逝者安息。愿安,甚好!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復“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么意思?道,到底是什么?
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根據《道德經》中解釋就是,“道,如果可以說出來,那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了,如果名可以叫得出來,那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名了”。
雖然這個解釋很抽象,并不好懂,但是“道”就是道家思想“道法自然”自然而然形成的“道”。那么“道”到底是什么?那我就來解析一下:
非常道,兩種形式出現:一種是歪門邪道。另一種是當走陽光道,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張按自然規律運動變化形成永恒不變的?!暗馈?。
名可名,兩種形式出現:一種是嗅名貶傳。另一種是芳名冠世。同樣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張按自然規律運動變化體現言行形成的?!懊甭?。
其實“道”就是一個人思想和思悟的道,是隨著人的思想和思悟變化認知這個永恒不變的“道”。
一個人還沒有來到世上,是沒有名的,出生之后才有名,但這個名并不是指姓名,而是指人走自然規律運動變化之“道”體現言行的“名”聲。
同樣,一個人還沒有來到世上,“道”也是沒有的,從來到這個世上,隨著一天天長大,就開始有思悟,那么“道”就隨著長大變化而認識。就會認識天地萬物,自然生命,運動變化這些自然規律之“道”。
一個人生、老、病、死這個過程,就是在認識體驗“道”的過程,也就是人的生命運動變化自然規律之“道”。就是永恒不變的“道”。
就現實生活和工作而言,自身的言行就要符合這個人生自然規律之“道”。否則,人就在走惡“道”,而不是走善“道”。比如,為了追求利益,不擇手段來達到目的,甚至仗勢欺人,強人所難,霸道行徑顯露出來。這種欲望就是違背自然生存規律。
合符自然規律求生存,就是走誠實,本份,善意之“道”。比如,憑自己能力并適應社會發展動力,來求生存或發財致富,這才是走幸福之“道”,就是善“道”。
總之,人生之道和人生之名是緊密相連,用自己的本能來求生存。這個本能就是要合符天地萬物,自然生命,運動變化的規律之“道”。當然也包括為人之道,謀事之道,養生之道。
墳,墓,冢,陵有什么區別?
墳,平頭百姓之墳;墓,舊稱官家之墳;冢,古墳;陵,古,帝王;今,烈士。
“無所謂,無所不謂”是什么意思?
事事都要能做到無所謂,即使失敗,挫折,也不會被真正的被打倒,對世事無欲無求才能無所不為。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無所為,而無所謂,無所謂,而無所不為。
白話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事事都要能做到無所謂,即使失敗,挫折,也不會被真正的被打倒,對世事無欲無求才能無所不為。
此文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經》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
老子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從這兩個層面來說,道之規則與常理是法形成的環境與基礎,法不過是以正式的形式規范化了的自然規律與常理,因此法與道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法來源于道,且反過來要順應道的運動。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后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大約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魯哀公十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去四處云游。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墒钱斔览献右鲫P去云游,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
于是,尹喜就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崩献勇牶?,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幾天后,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騎著大青牛走了。據說,這篇著作就是后來傳世的《道德經》。
“善”的本義到底是什么,為什么說上善若水?
對于中國人來說,“上善若水”這句成語可以說是耳熟能詳,家喻戶曉,婦孺皆聞。這四個字常被人們懸于墻上,掛在口邊,然附庸風雅者眾,又有幾個人真正識的其中的真義呢?
絕大部分人把“善”字理解為良善、美好或良善、美好的品質,從而把“上善若水”理解為最美好、良善的品質就象是水一樣,也就是說水具有最美善的品質?!栋俣劝倏啤飞蠈Α吧仙迫羲笔沁@樣解釋的:“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闭媸沁@樣子的嗎?水就是最美好品行的象征嗎?那么水深火熱、洪水猛獸、水性楊花、水火無情這些成語又如何解釋?要真正理解“上善若水”,關鍵要弄清“善”字的真正意義。不知“善”字本義,一切關于“上善若水”的解釋都歸于謬誤,圣人的智慧就不會被我們真正領悟。
實際上,“善”的本義就是指事物的自然屬性而并無美丑、好壞之分?!吧仙迫羲焙汀叭酥?,性本善”中的“善”都是這個本義。人初生時,由于還沒有受到社會和教育的熏染,所以其本性具有天然的特點,即自然屬性。所謂“性”,就是指事物在特定階段所具有的內在特點,包括先天具有的和後天形成的特點,而“善”則是指事物先天具有的、自然而然的特點,即先天的自然屬性。從造字角度講,“善”字從羊從言,意思就是言乎羊者為之“善”。那么為什么羊能代表事物的自然屬性呢?我們知道,無論是人類,也無論是牛羊雞狗,還是狼蟲虎豹,在剛出生時都具有共同的自然屬性,除都很可愛之外,他們都是餓了就會張口哭(叫),餓極了還會咬痛母親的乳頭,飽了就很快樂,其本性基本都差不多,也就是“性相近”也,但無所謂惡與不惡。但當他們長大後,其本性大多會發生極大改變,只有羊長大後變化不大,仍基本保持初生時的自然屬性,故以羊象征先天的自然屬性。自然屬性言乎羊者,故造字為“善”。由于羊天生溫良,故“善”又引申特指美好的品性,與“惡”相對。注意:善惡的善是引申義,而不是本義。
漢字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就是本義是中性的,并無褒貶意義,引申而特指或褒或貶的意義,所以在具體應用中要特別注意區分?!吧啤北玖x是指事物的自然屬性,無褒貶意味,但又引申特指美好的屬性?!俺簟钡谋玖x指鼻子的功能所產生的嗅覺,即氣味,無所謂香味與惡味,但又引申特指惡味。如“朱門酒肉臭”中的“臭”就是用本義,僅指氣味,不特指惡味,因為朱門人家是不會讓酒肉產生惡味的。再如“祥”字,其本義就是指事物的征兆,并無吉兇之分,引申則特指吉兆?!对娊洝ご竺鳌贰拔亩ㄘ氏?,親迎于渭”,這里的“祥”用本義,至于吉兇,文王心里不占而知也,占之只不過是一種固定儀式而已。
知道了“善”的本義,那么“上善若水”就很好理解了?!吧仙迫羲?這四個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边@段話的大意是說,水的自然屬性就是從高處流向低處,水靜則平。萬物都離不開水,水對萬物都有利但卻從來不與萬物爭高爭上,而準是處于眾人都所惡的地方,故水的這種自然屬性已經接近了道了。老子所謂的道,就是指事物的本源及其自然規律,水的自然屬性已經接近了事物的本源及其普遍的自然規律,故曰“上善若水”??鬃右苍忉屨f:“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p>
道家追求天之恒道,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反對人為干預自然。而水的自然屬性就是從高處流向低處,靜則平矣,水的這種自然屬性最接近于天之恒道,故曰“上善若水”。人道效法天道,當爭道不爭高,天人合一,順其自然。這是道家和儒家的共同之處。
(文章為子夏故壇原創)
發布于:2022-09-04,除非注明,否則均為
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